那些“花儿”
与美的自然景观相比,土生土长在这里的回族花儿则更让人荡气回肠。
在饱览了美丽的火石寨自然风光的同时,我们有幸聆听了一场花儿歌会,所有的歌手都来自民间,他们用最朴实无华的歌声,向我们诉说着岁月的飞短流长。“花儿”,又名“少年”,流传在宁夏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等地,也是回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歌。这一传承几百年的民间口头艺术表现形式,被誉为“中国大西北独特的诗体文学”。唱“花儿”是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人民的风俗习惯,在表现形式上融汇了陕北信天游和阿拉伯音乐风格。这里大小乡村,无论是田间地头忙农活的大人,还是挑水赶羊的娃娃,谁都能扯开嗓子唱上几首。在这里有这样的说辞,有道是:“‘花儿’本是心上话,不唱时由不得自家;刀刀拿来头割下,不死还是这个唱法。”我们听到的是这首“花儿”:
上去(者)高山看平川,
平川里有一对牡丹,
白牡丹白得照人哩,
红牡丹红得可怜。
哎哟哟……
“花儿”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《玉台新咏》中沈约的诗《领边绣》中,全诗如下:
纤手制新奇,刺作可怜仪;
萦萦凤子飞,结伴坐花儿;
不声如动吹,无凤自移枝;
丽色傥未歇,聊承云鬃垂。
清人吴兆宜在诗题下加注说:“领边绣即方领绣也。”在“结伴坐花儿”句后援引宋梅尧臣《领边绣》诗“愿作花工儿,长年承素颈。”云:“花儿是领上所绣歌童也,观下不声句可见。”统观全诗,吴兆宜的注释是可信的。沈诗中的“花儿”便是“花工儿”或“歌童”,也就是我们今天称谓的“歌手”,在洮岷(今西海固地区亦同)一带又叫“花把式”。
根据张润平的相关考证文章,“花儿”一词应该有两层含义:一是指这种民歌形式,二是指唱这种民歌形式的人。“花儿”一词的最早含义应该是指唱 “花儿”的人。因为名字是起给别人叫的。最早当地土著是意识不到所唱的歌叫什么名字的,但对唱得好的歌手就格外注意了。他们把唱得好的人叫“花儿”。而在西海固这个“花儿”的王国里,我们在西吉火石寨见到的“花儿”歌手以及他们所唱的“花儿”,无疑是地道的,高水准的。这里毕竟是河州型花儿的流传地,而前文所列的“花儿”则是河州型花儿里的代表作。这对于我们的火石寨之行也无疑是一份意外的收获。
与每一次远行相伴的不仅仅是临行前的憧憬与向往,同样也有离开时的或震撼或满足。火石寨之旅相比震湖之行,我们的心情不但相对轻松了许多,而且内心也充满了震撼与满足。毕竟我是出生在这里的,即便是如此,当我们坐上大巴离开那里的时候,我的内心还是升腾起了莫名的惆怅,耳畔也再次想起了一首几个小时前听到的“花儿”:
走着呢走着呢走远了,
褡褡里的干粮变轻了;
走着呢走着呢走远了,
想家的心思就重了。
……
走着呢走着呢走远了,
庄子就看不见了;
走着呢走着呢走远了,
母亲的影子就模糊了。
……